(01)
屋簷下的微光:關於一棟老屋重建的決定
2024年2月12日
走進台中老城區的巷弄尾端,那是一處你不會特別留意的轉角。兩層樓的紅磚老屋安靜地佇立著,沒有圍牆,沒有花俏的裝飾。屋簷下的藤椅、騎樓邊的舊鐵門,還留著一點點過去的節奏。這裡是陳家住了六十年的地方,一棟從爺爺時代就留下來的透天老宅。
文章摘要
(02)
(03)
(04)
H2 一家三代的記憶起點
走進台中老城區的巷弄尾端,那是一處你不會特別留意的轉角。兩層樓的紅磚老屋安靜地佇立著,沒有圍牆,沒有花俏的裝飾。屋簷下的藤椅、騎樓邊的舊鐵門,還留著一點點過去的節奏。這裡是陳家住了六十年的地方,一棟從爺爺時代就留下來的透天老宅。
屋主陳小姐說,小時候最喜歡的是夏天吃完飯後,大家會搬椅子坐到騎樓乘涼。風會從一樓的對角窗穿過去,媽媽會在廚房洗碗、爸爸在樓上整理書櫃,一家人各自做著不同的事,但整棟房子都安靜地流動著一種「在家」的感覺。
我們沒有想過要搬走,
只是想讓它變成一個能繼續住下去的家。

從修修補補到重建決定
但時光沒有放過這棟屋子。
屋齡六十年,管線老化、水壓不穩、隔音薄弱,尤其是每逢下雨天,屋角就會滲水,廚房天花板甚至會有水珠滑落。她說:「我們不是不想修,但每修一處就發現更多隱藏的問題,有時候覺得不是我們住在房子裡,而是房子在勉強支撐我們。」
於是,他們決定重建。
不是改造,不是套裝翻修,而是「以重建的方式,延續一棟房子的靈魂」。

與設計師的第一張照片對話
我們可不可以,不全部放棄?
與七澄設計初次接洽時,陳小姐帶來了一張泛黃的照片,是她小時候坐在騎樓的照片。那張椅子早就不見了,牆面上的磁磚也脫落許多,但她說:「這個畫面,是我們家的樣子。能不能不要全拆掉?」
這成為整個設計提案的起點。七澄的設計師先走過整棟老屋,記錄了每一個可被保留的角落,也拍下窗戶開口、騎樓柱線、以及廚房後方那片光影會灑下來的牆。這些不是設計指標,卻是設計的基底,是一棟房子存在過的證據。
我們開始從「什麼不能放棄」開始對話,再慢慢談「什麼可以更新」。
設計從不能失去的東西開始
新的房子必須符合現代建築法規,原本的老紅磚與樓高已不符合結構與防震需求,因此整體架構必須重新搭建。但設計上保留了原屋的比例、朝向與騎樓空間,同時在二樓中段開設一座天井,讓光能進來、風能流動,也將原本幽暗的中央區域轉化為明亮的公共空間。
騎樓依舊保留,但屋簷多了更長的挑高與遮蔽;廚房搬到後方,開了一整面面對小庭院的落地窗,讓媽媽一邊煮飯時能看到窗外植物;而那面被水滲蝕過的牆,則保留下磚牆的輪廓與厚度,用舊磚重新拼砌成一面展示牆,讓屋子的記憶變成看得見、摸得到的質材。

為三代人的生活節奏配置空間
整棟房子的動線,也依照陳家三代人的使用情境重新配置:
爺爺奶奶住在一樓,方便無障礙動線與就近照顧;
二樓是陳小姐與伴侶的工作室與臥房,空間多留給光線與書架;
最頂樓則預留了一處未來孩子長大可以擴建的空間,也是一個未來還能發展的可能性。
完工那天,媽媽在廚房笑了
我們沒有要住進一個全新的房子,我們是想住進一個能繼續記得我們家的地方。
完工那天,陳家一家人站在騎樓邊合照,後方是新建的結構與重新砌築的牆面,但前方仍是他們熟悉的街道與鄰居。新與舊,沒有劃出截然的界線,而是在光線中慢慢融合。陳小姐說,她最開心的是媽媽站在新廚房時的笑容:「她說,這廚房有點陌生,但很溫暖。」
家的樣子
家的樣子,或許不是建材、不是格局,
而是你走進去那一刻,會覺得安心。
那樣的空間,不論歷史多久、外型如何,
都會是——家的樣子。

如果你也正面對一棟老屋、一塊土地,或一個關於「家」的模糊想像,歡迎來找我們聊聊。七澄擅長從人的故事出發,陪你一起把生活的樣子,慢慢建構出來。



